- A+
辟谷之说,古已有之,纵观古今典籍或民间野史,时见其踪。道教经典对辟谷术更有诸多记载。然其究竟起源于何时,可能无从考证。不过我们从很多历史资料上可以看出,辟谷源于宗教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《大戴礼记·易本命》说:“食肉者勇敢而悍,食谷者智慧而巧,食气者神明而寿,不食者不死而神。”是为服炁辟谷养生最早的理论根据。查阅古代的文献,我们发现服炁辟谷古已有之,源于中国的仙家体系,是古代仙家的养生、祛病、健康、长寿和修炼方法。
“辟谷”源于先秦,又称却谷、去谷、绝谷、绝粒、却粒、休粮等辟谷,最早的记载源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。肌肤若冰雪,淖约若处子,不食五谷,吸风饮露,乘云气,御飞龙,而游乎四海之外……”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法则,在很多古书典籍里也有记载。
关于辟谷记载的历史实据,有来自于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《却谷食气》篇,发现于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的一个漆盒内。盒内有十二万余字的汉墓帛书,其中约三万余字的简帛医书,是在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下葬的。其中最著名的是帛画导引图,有44个不同性别年龄者正在做各种导引动作的组画。它早于东汉华陀的五禽戏,堪称我国最早的医疗体育养生图谱。在这张导引图前端,以朱丝栏墨书写于整幅帛上还有26行文字,前8行(三百余字)为“去(却)谷食气篇、其余18 行为“阴阳十一脉经”。专家根据其由篆变隶的字体,推论其书写年代约在汉高祖至惠帝(前206~前188)年间。
《却谷食气》的成文年代和《史记》中记载的张良学习辟谷导引时期相当。楚地风行却谷食气,西汉的王公贵族把《却谷食气》引为心爱之宝,在入葬时作为陪葬品,使得在长沙发掘出的《却谷食气》有其必然性。
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却谷食气》篇,字数当在478~485之间,其中能清楚识别的字型有272字,缺供数在206~213字之间。大致内容如下:
(1)却谷的人服食石韦,从月初到十五月圆为止,每天增加一定剂量,十六日后到月底,每日递减一定的剂量。然后以此类推,以月圆、月缺变化进行增减。
(2)却谷如果出现头重脚轻、身体不舒服时,要作响吹,直到身体正常为止。
(3)食谷者,就是食有形的东西,即食物。食气者,就是响吹(服炁)。在睡前与起床后进行啕吹。20岁的人早晚响吹 20 遍,每两日晚上做200遍。30岁的人早晚各30遍,每三日吹300遍。其后类推。
(4)食气者,春天要避开浑浊的天气。选择有朝霞或皓月时进行。夏天要避开炽热的天气,选择日初有朝霞、夜半有露气时候响吹。秋天避免霜雾天气,选择日没以后的赤黄气响吹。冬天须避开冰冻严寒的天气,选择阳光温暖、月色清明的早晚响吹。
(5)食气者有四不食:斩首清风不食、浓霜雾不食、春天浑浊阴暗之气不食,夏天热风炽人之气不食。
(6)食气者食天气、地气、青附、白附、黑附、朝霞、正阳、沦阴、沆澄之气。
我们迫寻着古人探索生命的足迹,去探索我们的生命……
那些辟谷的历史人物
辟谷服炁者,在正史、野史及道教神仙传记中均有不少记载,儒释道三教中人都有,以道家人士居多,其中不少人能长期服炁辟谷,神气、行动正常,且有寿逾百岁者。这些记载出于正史者即达数十人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记载张良曾随黄石公修习辟谷术,《史记·留侯传》:“张良性多疾,即导引不食谷。”说的是以导引辟谷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。
单豹:《淮南子·人问训》记载:单豹被世离俗,岩居而谷绝,不衣丝麻,不食五谷,行年七十,犹有童子颜色。
《后汉书·方术传》所记王真:“年且百岁,视之面有光泽,似未五十者。”《汉武帝外传》说他“断谷二百余年,肉色充美,徐行及马,力兼数人”。
其徒郗俭,“能含枣核不食,可至五年十年”。曹植曾亲自试验,绝谷百日,与之寝处以观察之,见郗“行步起居自若也”(见曹植《辨道论》)。
曹操罗致的方士们中,甘始、左慈、封君达、鲁女生等亦皆辟谷服药,如《汉武帝内传》说鲁女生:“服饵胡麻及术,绝谷八十余年,日更少壮,色如桃花,一日能行三百里。"
东晋《抱朴子·内篇》记载:有冯生者,但单吞气,断谷三年,现其徒步登山,担一斛许重,终日不倦。
《抱朴子·杂应》记吴景帝时道士石春,却谷行气,为人治病,病者疾愈,才恢复谷食,常辟谷达月余百日。景帝召见,亲做试验,幽禁石春、石只要几升水,别无他求,“如此一年余,春颜色更鲜悦,气力如故”。
对于当时辟谷现象,葛洪进行过一番调查研究。《抱朴子·杂应》说:“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,皆身轻,颜色好,堪风寒暑湿,大都无肥者耳。”他问过断谷者,都回答说初辟谷时少气力,后来渐健康,月胜一月,岁胜一岁。断谷久者,皆言少病痛,胜于食谷之时。
从南北朝至北宋,道教中人辟谷食气,成功者更不乏其例。
《魏书·释老志》记载:“寇谦之遂得辟谷,气盛体轻,颜色殊丽,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。
《南史·隐逸传》载南岳道士邓郁:"断谷三十余年,唯以涧水服云母屑,日夜诵大洞经。
名医陶弘景“善辟谷导引之法,自隐处四十余年,年逾八十而有壮容”,卒年八十一。
《北史》载隋代有宋玉泉、孔道茂、王远知等,"亦行辟谷道,以松术自给,皆为炀帝所重”。
东海道士徐则“因绝粒养性,所资唯松、术而已。虽隆冬洹寒,不服绵絮”。他活到82岁。
琅琊道士由吾道荣亦“辟谷饵松术茯苓”
《北史·李先传》载:“(李先)服气绝粒数十年,九十余,颜如少童。”
李唐王朝以崇道著称,因为老子姓李,唐初即被尊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由这层关系,从宫廷到山林,道教均发展到空前规模,所以在新旧唐书及《道藏》中,记录了很多却谷食气而得高寿的道长。他们的特点是却谷而言动如常,寿逾百岁者不少。
《唐书》等载唐嵩山名道士潘师正,居山二十余年,“唯服青饭、叶,饮涧水而已,享年九十八岁”。
洞庭苍山道士周隐遥,“不食而甚力,虽饮而无漏”、唐太宗曾召入长安问道。
唐玄宗朝,孙智谅“赴阙治道,唯食枣二枚”,多年居山食果饮水享年140岁。
王希夷隐嵩山,“以松柏叶及杂花散为食”,以96岁高龄受玄宗召见赐封。
太白山隐士郭休,“有运气绝粒之术。
衡岳道士徐灵府,隐居天台山“绝粒十余年,凝然而化”。
李泌(722~789):一介懦生,当过唐朝宰相。《旧唐书》中曾记载他“逐隐衡岳,绝粒栖神”。《南岳志·邺侯外传》说他“天宝八载,在表兄郑叔和家,已绝粒多岁,身轻能行屏风上”。
《宋史·隐逸传》载,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,“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,但日饮酒数杯"。
《宋史·方技传》载,赵自然辟谷“不食,神气清爽,每闻火食气即呕,唯生果,清泉而已"。柴通玄“年百余岁,善辟谷长啸,唯饮酒”。
近代著名的辟谷者有弘一法师,1916 年李叔同看到日本杂志中有介绍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,为治疗神经衰弱症,他于同年11月在杭州大慈山虎跑寺辟谷二十天,并作《断食日志:虎跑寺闭关二十天》。时弘一大师37岁,距正式出家约两年。
- 详细内容
- 加微信:hsys91
-
- 更多洗髓功内容
- 进入微信公众号了解
-